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边骂边追 这大尺度国剧《无尽的尽头》看得窝火

日期:2025年04月29日 11:26 来源:电影杂志 作者:佚名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犯罪悬疑剧,又出新作了。

今天聊一部开播感觉不咋地,但越看越觉得必须要给好评的剧——

《无尽的尽头》

这部主要是讲成年人犯罪议题的剧集,大多取材于真实案例。

而且是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指导。

不过主角并不是警察,而是检察官。

剧集开篇,便以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校园霸凌案。

学生李晖,仅仅因为误以为同学张文轩向老师告发自己未做值日,便纠集校外人员,将张文轩带至一座废弃的烂尾楼。

在那里,一场惨无人道的暴行持续了数小时:

殴打、撒尿羞辱、拍照威胁……种种恶行,令人发指。

最终,不堪忍受折磨的张文轩,选择了跳楼这一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案件的证据确凿无疑,然而,三位未成年加害者却因未满十八周岁,仅仅被判处八年、六年及五年有期徒刑。

这一判决结果,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死者母亲陈慧雯心中的怒火。

她秉持着“杀人偿命”这一朴素而坚定的正义观,多次上诉,却始终未能如愿。

在绝望与愤怒的驱使下,她将矛头指向了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林之桃,指责她包庇罪犯,甚至不惜通过网络曝光、泼油漆等极端方式,宣泄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愤怒。

这一案件,瞬间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为何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剧集并未满足于仅仅呈现这一单一案件,而是通过多线叙事的手法,层层递进地揭示着未成年人犯罪背后那深层次的逻辑。

紧随校园霸凌案之后的儿童盗窃案,将视角转向了另一个少年犯——陆声。

从表面上看,他是盗窃团伙的头目,利用幼童与孕妇实施犯罪,手段之恶劣,让人不寒而栗。

但随着剧情的逐步展开,观众们渐渐发现,陆声的堕落轨迹,其实始于原生家庭的彻底崩塌。

他的父亲酗酒成性,稍有不顺心便对家人拳脚相加;

母亲则精神失常,无法给予他应有的关爱与呵护。

小学时期,他便被父亲的朋友“雄叔”带入了一个犯罪集团。

雄叔深知未成年人犯罪成本低的漏洞,于是组建了一个所谓的“小偷家族”,强迫孩子们在滚烫的热水中练习偷窃技巧,表现不佳的孩子则会被无情地关进狗笼。

更让人心惊胆战的是,部分父母竟然为了那一点点微薄的租金,主动将自己的孩子“出租”给犯罪团伙。

陆声的经历,并非个例。

剧中引用的一组真实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初次犯罪年龄低于11周岁的未成年人,再犯罪率高达65%。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成人世界的失职与利用,是社会机构在介入时那力不从心的无奈。

检察官林之桃的角色塑造,无疑成为了串联全剧的关键线索。

作为未成年人犯罪检察部门的负责人,她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与压力。

在工作中,她既要严格遵循法律程序,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处理;

又不得不直面公众的质疑与辱骂,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的巨大压力。

在张文轩案中,她冷静地引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试图向公众解释法律的公正与合理,然而,判决结果却让她被贴上了“冷血”的标签。

在陆声案里,她顶着巨大的风险,启用了一条尘封十二年的法条,申请剥夺陆声父亲对弟弟陆鸣的监护权,只为阻止悲剧在这对兄弟身上代际传递。

剧中另一条重要的叙事主线,聚焦于未管所教官白恩宇。

与林之桃的冷峻理性不同,白恩宇以一种温暖而细致的方式,介入着少年犯的改造工作。

他用心记录着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试图用理解与关爱替代传统的说教。

当发现少年犯抱怨食堂饭菜不合口味时,他主动联系营养师,精心调整食谱,只为让孩子们能多吃一口饭,感受到一丝温暖。

最让人为之动容的是,面对妻子怀孕与未管所工作的冲突,他没有像传统英雄形象那样“舍小家为大家”,而是选择了申请调岗,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寻找着一个平衡点。

白恩宇与林之桃的搭档,恰好构成了法治与人情的完美互补:

前者用严格的制度筑牢防线,防止少年犯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渊;

后者用温暖与理解修补着孩子们内心的裂痕,给予他们重新做人的希望。

《无尽的尽头》的叙事野心,远不止于案件本身的戏剧性。

剧中多处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实则暗藏深意。

张文轩坠楼时,漫天飞舞的试卷,仿佛在隐喻着应试教育催生的畸形竞争,让孩子们在巨大的压力下喘不过气来;

盗窃团伙孩子被烫伤的手掌与平静偷窃的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犯罪对其身心的深度异化,让他们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失去了自我;

林之桃胸前徽章的特写镜头,象征着检察官作为社会最后防线的责任,他们肩负着维护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

这些影像语言与剧情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

但剧集也存在明显缺陷。首先,法律解释流于表面。

校园霸凌案中,观众与受害者家属对“判八年”的质疑始终未得到有效回应。

其次,角色塑造过于理想化。

林之桃与白恩宇近乎完美的职业素养削弱了真实性:前者在遭遇泼油漆、网暴后毫无情绪波动,后者则兼具铁面教官与暖心丈夫的双重特质。

这种“伟光正”形象虽具感染力,却与现代司法体系中普通人面临的复杂困境脱节。

再者,部分情节设计刻意制造对立。如陈慧雯坚持向检察官而非加害者家属追责,与现实中的常见维权路径不符;

雄叔的犯罪集团能长期逍遥法外,亦未交代基层警方的失职原因,削弱了批判力度。

尽管存在瑕疵,《无尽的尽头》仍是一部具有社会价值的破冰之作。

它撕开了未成年人犯罪议题的封条,将舆论场中非黑即白的争吵,转化为对家庭、学校、司法联动的系统性反思。

当镜头掠过未管所教室墙上的标语“救一个孩子,就是救一个未来”,当陆声将加害者的忏悔日记转交给受害者母亲,剧集试图传递的并非简单的善恶有报,而是修复裂痕的艰难可能。

在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的当下,这种直面矛盾的勇气,或许比完美的答案更为重要。

原标题:边骂边追,这大尺度国剧看得我窝火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17446c36.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边骂边追 这大尺度国剧《无尽的尽头》看得窝火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695) 热点(2657) 新闻(13321) 国际(5365) 娱乐(4730)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39) 音乐(2082) 民生(3844) 行业(363) 财经(1726) 股票(369)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5)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0)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1) 养生(105) 医学(368)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09)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9982) 观点(1031) 房产(1144) 汽车(301)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0) 展会(4) 数码(219) 足球(222) 体育(1083) 教育(1405) 高校(1675) 法制(2241)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896) 美女(20192)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0)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