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上海一大学一年学费15万 校方称不盈利

日期:2025年07月03日 11:04 来源:壹教堂 作者:佚名

海上漂百天、开公司当老板,15万学费的大学教啥?网友:普通家庭不配!

听完我手里的瓜都差点掉地上——上海有个大学,一年学费14万9千9百85,四舍五入就是15万!你没听错,不是四年15万,是一年!之前宁波那个9万6一年的学费就够让人喊“上不起”了,这直接干到15万,是准备让家长把家底都搬来吗?结果人家招生办老师特淡定:“我们不盈利,这钱还不够花,每个学生四年下来学校还得倒贴10万呢!”15万一年还倒贴?这学的是“烧钱秘籍”还是啥硬核专业?咱今儿就扒拉扒拉这所大学的账,看看这15万到底花哪儿了,学校又为啥非说自己亏。

15万学费咋被扒出来的?考生填志愿时手一抖,以为看错小数点

这事儿是上个月刚爆出来的。7月初不是高考志愿填报季嘛,有个考生正对着志愿表扒拉学校,突然瞅见个陌生名字——上海兴伟学院。点进去一看学费栏,当场懵了:149985元/年。他揉了揉眼睛,确认不是1万4而是14万多,吓得赶紧发网上问:“这学校是教咋当首富吗?学费比我家一年生活费还高!”

帖子一火,记者立马找上了学校招生办。接电话的老师挺实在,直接承认:“对,就是14万9千9百85,住宿费另算,1万一年。”还补充了句:“不住宿不用交,但国际商务专业大二得在校外住,我们给房租补贴。”考生家长们一算账:光学费四年就是60万,加上住宿费(前三年住校内,一年1万),再算上生活费,没个小一百万压根下不来。有家长吐槽:“这哪是上大学,这是给孩子买了张‘烧钱体验卡’吧?”

学校啥来头?从职业学院改头换面,全校就俩专业一百多学生

要说这上海兴伟学院,可不是啥老牌名校。查了下官网,学校前身子2001年办的“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听名儿就知道,最早是个专科。2014年才改制成民办本科,换了现在的名儿,归上海兴伟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管。官网写着“非营利性”,意思就是赚了钱不分给股东,全投回学校。

但规模是真小。现在就俩本科专业:英语和国际商务。在校生多少?招生办老师说了:“一百多人。”去年毕业多少?“30多个。”对比咱印象里动辄几万学生的大学,这规模跟个培训班似的。但师生比吓人:1:7.8。啥概念?普通公办大学师生比大多在1:18到1:25,这学校差不多一个老师带8个学生,比高中小班还精致。有网友开玩笑:“这哪是上学,这是请了私教团啊!”

英语专业:花15万在海上漂100天,停靠十多国练口语?

学费贵成这样,总得有点“独家服务”吧?招生办老师解释,英语专业有个“杀手锏”——海上游学。“不是短期旅游,是一整个学期在船上上课,得漂一百多天,停靠十多个国家。”听起来挺浪漫,在邮轮上吹着海风学英语?老师说,这是为了给学生“纯语言环境”:“船停哪个国家,就下船跟当地人练口语,比在教室里背单词管用。”

但这“海上课堂”成本可不低。老师算了笔账:“学生交的14万多学费,光这游学项目就不够,学校还得再贴20多万。”为啥这么贵?想想就知道:租邮轮、停靠港口要花钱,船上的教室、宿舍、老师的差旅费,哪样不要钱?有家长较真:“十多个国家具体是哪些?安全有保障吗?要是遇到台风耽误行程,学费给退不?”老师没细说,只说“都是安全的港口城市”。

国际商务专业:大二就开真公司,三年三次研学全球飞

英语专业靠“海上漂”,国际商务专业则走“实战派”。招生办老师说,大二学生得组队,10到15人一组,注册一家真公司,“从找项目、拉投资到运营、算账,全自己来,把课本上的理论直接用起来。”公司赚了钱咋办?“一部分当团队奖金,一部分补贴后面的研学费用。”

这还不够,国际商务专业还有三次“强制研学”:大二在国内待7天,大三去欧洲21天,大四更狠——全世界随便挑个国家,再待21天。“国内可能去长三角、珠三角看企业,欧洲去德国、法国参观工厂,大四学生自己选,想研究红酒就去法国,想看看科技公司就去美国。”费用呢?“公司盈利不够的部分,学校补。”等于学生开公司赚的钱,又被学校“以研学名义”花出去了?有网友调侃:“这专业毕业,简历上能写‘大学期间成功运营公司并全球出差’,确实比别人多几行字。”

校方喊“亏”:一百多学生的学费不够花,基金会每年贴钱

不管是海上游学还是开公司研学,听着都挺烧钱。但15万一年,一百多个学生,一年学费收入就1500多万,还不够?招生办老师说:“真不够。我们是非营利学校,不分红,学费全用在教学上,但学生太少,分摊成本就高。”他举了个例子:“一个老师年薪几十万,带8个学生,光师资成本摊到每个学生头上就不少。再加上海上游学、研学、宿舍维护,一年学费根本打不住。”

学校哪来的钱补?“靠基金会。”老师说,上海兴伟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每年会定期投钱,“粗略算下来,每个学生四年,学校得再补贴10万左右。”这么算,一个学生四年总成本就是15万×4+10万=70万。有网友算了笔账:“要是招满300人,一年学费收入4500万,会不会就不亏了?”但现实是,学校今年计划招300人,可去年在上海计划招95人,传了半天“0投档”,学校还发声明骂自媒体“恶意诽谤”,到底招了多少,也没说清楚。

网友吵翻了:有人说“贵有贵的道理”,更多人骂“贵族学校”

这事儿发到网上,评论区直接炸开锅。有人觉得新鲜:“海上游学、开真公司,这教学模式确实不一样,贵有贵的道理。”还有人羡慕:“要是家里有钱,我也想去船上上课,边玩边学多爽。”但更多人是吐槽:“15万一年,普通家庭想都不敢想,这就是给有钱人办的‘贵族学校’吧?”“非营利还得靠基金会贴钱,这钱哪来的?不会是拿纳税人的钱补贴富人教育吧?”

有毕业生出来现身说法吗?暂时没看到。招生办老师倒是拍胸脯:“我们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基本没有’。”但全校一年就毕业30多人,就算都找到工作,能说明啥?有人酸:“30个人,随便安排进合作企业不就完了?”

15万一年的大学,是教育创新还是“割韭菜”?

说到底,上海兴伟学院这事儿,争议点压根不在“贵不贵”,而在“值不值”和“该不该”。你要说它教学模式创新,确实没几所大学敢让学生在船上待一学期,或者真刀真枪开公司;但要说值15万一年,普通家庭肯定不买账——毕竟大多数人上大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不是为了“海上漂一百天”。

更让人嘀咕的是“非营利”这三个字。靠基金会贴钱维持运营,钱从哪儿来?补贴的标准是啥?这些信息不透明,难免让人觉得像“打着非营利旗号的奢侈品教育”。或许对少数不差钱的家庭来说,这15万买的是“独特体验”;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更像一面镜子——当大学开始按“体验感”定价,普通家庭的孩子,是不是又少了一条路?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18642c72.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上海一大学一年学费15万 校方称不盈利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43) 热点(2671) 新闻(13407) 国际(5444) 娱乐(4869)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4) 音乐(2082) 民生(3911) 行业(389) 财经(1753) 股票(372)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7)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1) 养生(105) 医学(368)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5)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036) 观点(1041) 房产(1151) 汽车(309)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1) 展会(4) 数码(221) 足球(222) 体育(1098) 教育(1414) 高校(1712) 法制(2279)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36) 美女(20628) 欧美(34)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1)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