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异常高温热浪滚滚 全球何以应对?

日期:2022年08月21日 08:36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佚名


热浪滚滚,持续不断,屡创新高,一眼看不到头。笔者身在连日位居全国高温榜首的重庆北碚,深有体会。今日(8月18日)北碚测得气温为45℃,预计未来一周仍将是44℃的高温日。干旱又与高温相伴。江河低水位,重庆人戏称嘉陵江已成 “嘉陵工”,长江已成“长工”,也算山城人民苦中作乐的坚韧态度。而事实是,当前生产生活用水用电都出现巨大缺口。在原本应是汛期的八月,水电资源大省四川竟然因为缺水而导致发电无以为继,需要国家电网大力支持。

山林火灾的风险与日俱增。笔者面对中梁山居住了十多年,第一次看到向来蓊郁葱茏的山脉显露枯黄,植被已被晒干晒脆,稍有不慎,一触即燃。这几日,重庆多个区县陆续下达封山防火令,但8月17日重庆涪陵还是经历了山火,山体陡峭,多处起火点,消防人员动用直升机从长江取水持续十几个小时才彻底灭火,而8月18日夜晚又传来山火复燃的消息。

全国来看,国家气候中心8月17日确认,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且还将持续增强。民众何以捱过这前所未有的异常热浪?近期引发轰动的若干事件,无论是四川彭州龙漕沟山洪致7位纳凉者丧生,还是眉山群众去古墓纳凉,又或多地多发的热射病死亡,可谓都与热浪有关。虽然人们惯于调侃度夏全靠“空调WIFI西瓜”,以及“命是空调给的”,但看一眼2021年末全国各省份百户空调拥有量数据,再考虑城乡差别及收入差异,加之以电力缺乏的现实,就知道并非每个人随时都能够凭借空调捱过酷热。

今年热浪格外强烈,但必须承认,中国和本人所在的川渝地区并非特例。近年来世界各地诸多地区饱受气候变化之苦,极端高温热浪正是气候变化后果之一。本文旨在梳理全球不同城市热浪应对之道,以供为我国城市提供借鉴。时不我待,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连篇累牍,而气候适应(包括热浪适应)行动亟待展开。

美国:热浪带来重大损失,更是致命的,必须加以重视

热浪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漏洞。“高温热浪致使基础设施受损,而受损最为严重的莫过于现代生活所依赖的电网。”Jonathan Thompson去年8月这样写道。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现,以多种方式损伤电网,比如低温霜冻导致输电线结冰受损,飓风吹翻输电塔。而高温热浪,伴之以干旱枯水位水电失能,后果更加严重,美国也不免于此。供应美国约10%电力的水力发电大坝,由于“流量减少和高温蒸发”导致水位下降而失去发电能力。美国西部的水库,以及与之配套的水电大坝,都处于“死水位”,即水库允许消落的最低水位。

对尚未就异常高温做好准备的社区和基础设施而言,热浪带来致命后果和难以承受的损失。任何长时间暴露于热浪之下的人都承担巨大健康风险,身体状况不佳或衰老将导致风险加剧。热浪致死频频发生,却并没有标准去对高温致死加以衡量、分类和记录。

高温造成的死亡难以被如实分类,因为人们会低估高温的危害。在医学上,准确判断某人是否死于高温,唯一方法是在其死前或死后立即测量体温。但一般情况下,难以及时找到人来测量准确体温。因此通常不得不依赖环境条件判断。如果发现高温之下人员死亡,急救人员必须注意环境条件,例如温度、此人是否在室内、是否有空调或开窗,以及是否有水。如果没有准确数据的支持,就无从知晓高温致死的严重程度,对于户外作业人员尤为如此。若不知问题的严重程度,就很难引发充分重视并出台切实有效的缓解措施。准确的数据,恰是推动职能部门正面应对高温热浪及其致死相关问题的关键信息。高温热浪频现的当下,精准统计高温致死数据,是为拯救更多生命而必须着手开展的行动。

当然,高温致死通常被认定为事故,但当某人主要死因是原有疾病,高温只是诱发因素,那么是否归为高温致死就难以判定。这就导致与高温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普遍被低估。其他天气事件也是如此。如果有人因为飓风而无法接受肾透析并且死于肾病,那么其死亡就不是飓风的直接结果,而是间接后果。按照当前判断,这种死亡可能就无法归类为与天气有关。就自然灾害而言,死亡人数通常通过“超额死亡”人数估算。比如,据报道,受极端高温和新冠疫情双重影响,西班牙今年7月死亡人数比预期多出近万人,其中2124人死于高温,1872人死于疫情。对于热浪这样的孤立事件,或者容易完成;但如果渐进式增温,日复一日温水煮青蛙,衡量起来就困难重重。而全球来看,升温是难以逆转的趋势。

夏季热浪是否会导致死亡率增加?如图所示,在2019年英国记录的最热日,死亡人数增加继之而来。

欧洲:向炎热地区城市学习

笔者曾在德国访学。2011年德国的夏季,一如既往凉爽,即便是七八月,都要带件外套出门。无论德国的办公室、住所还是酒店、商场,都安设暖气,却几乎没有空调,连风扇都少见。可近年来,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由清凉夏日陡变为高温酷暑。今年7月以来的持续高温无雨,使莱茵河水位不断下降,大部分河段水位降至1米以下。当然,今年的干旱和极端高温影响了整个欧洲,整体状况堪忧。据欧洲森林火灾信息系统8月15日数据显示,欧洲已有近66万公顷土地遭林火毁坏,创2006年开始相关记录以来的同期新高。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0日,法国圣马格纳,山火肆虐,近6000人被迫撤离。 澎湃新闻 图


对高温热浪措手不及的欧洲,怎么办?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今年7月一篇文章指出,向炎热地区学习,堪称一条捷径,并提出以下对策。

清凉对策① 考虑多用“白色”

众所周知,在炎热的天气里,穿戴白色服装更凉爽——同样,使用浅色屋顶材料或将屋顶涂成白色有助于建筑物内降温。在印度尼西亚闷热的工业建筑中,采用“凉爽屋顶”,可以把工人在其间劳作的室内温度显著降低(这一点已被洛杉矶市效仿)。在炎热的南亚国家,如印度和孟加拉国,人们普遍把屋顶涂成白色,在居民难以负担空调或风扇的社区尤为如此。也应考虑放弃吸热的黑色柏油路面。东京夏季奥运会期间,马拉松路线被涂上浅色反光涂料,为参赛选手降温。洛杉矶也学得了这个技巧,尝试将街道涂成白色,或涂上反光涂层。

清凉对策② 借助遮荫

众所周知,夏日阴凉处更凉爽。在运动区和公共广场增加遮阳篷,并创建更多遮荫的公园、街道和小径,可以帮助人们在夏日舒适开展户外活动。

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一些公共区域安装了浅色织物遮阳棚,可在遮阳棚上安装轻型太阳能电池板,以供夜间照明。这就让广场更安全,更有吸引力,可供全天候使用。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则创建了“绿色廊道”系统,让居民可以享受自然遮荫步行或骑自行车去往想去的地方。该市现有30条由树木和其他植被组成的绿色廊道,提供了相互串连的长达20公里阴凉线路网络。

清凉对策③ 尝试低成本纳凉

如前所述,之前从未经历过热浪的国家,很少有家庭或办公场所安装有空调。对预算有限的人来说,即使风扇也觉得难以负担。那么,不妨尝试低能耗、低成本的纳凉方案,如借助水来降温。

印度东部溽热难耐,贫穷的家庭把浸过水的黄麻袋摆在铁皮屋顶上或悬挂在门口,以此达到为家庭降温的目的。在炎热的日子里,许多人会用陶罐装满水摆放在门外,为路过的人解暑降温提供帮助。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市,实施一项高温行动计划,即在酷暑季节,由市政部门向无法获得稳定供水的贫民窟住区供应水。对近几年突然遭受热浪的地方而言,提前规划以确保供水供电,对于对抗高温至关重要。在缺水的城市中,与游泳池相比,配备清凉喷泉的公园,更能节水地为民众解暑降温。

清凉对策④ 为民众纳凉提供补贴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夏季纳凉开始变得与冬季供暖一样至关重要。正在经历破纪录高温热浪的重庆,向来有“火炉城市”称号,所以应对高温也有经验。一方面,空调进入千家万户之前,城市中分布数不胜数的“市民纳凉点”,大部分由防空洞转变而来,供市民消暑纳凉;另一方面,大部分市民家中今时今日已配备空调,但考虑负担性不足居民的需求,今年7月末,重庆轨道公司在近百个地铁站开辟了市民纳凉区,免费提供茶水和清凉解暑药物。恰逢罕见热浪来袭,各个地铁站纳凉区坐满老年人,交谈娱乐乘凉其乐融融,这样的举措显得非常宝贵。

在纽约,城市官员向低收入老年人发放降温设备,来应对日益恶化的热浪。纽约市还向州政府申请,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援助,以支付夏季水电费,就像为冬季取暖提供补贴一样。与此同时,柏林为该城无家可归者推出一项“高温援助”计划,免费提供淋浴、防晒霜和饮料,以确保街头流浪者安全度过高温期。

清凉对策⑤ 拿起电话

老年人、年幼者以及有健康问题的人或残障人士,特别容易受到与高温相关的健康问题的影响。那些居住在城市中心区,无法进入公园或其他凉爽空间的居民同样如此。在澳大利亚一些城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炎热天气里会给弱势群体打电话,如果无人接听,就会派出紧急救援服务。在高温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会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老年居民。高温研究专家建议,在任何地方,只要进入炎热时段,应时时联系较为脆弱的邻居,有助于确保他们安全度过高温季。

清凉对策⑥ 寻求医疗救助

在某些酷暑高温的地方,包括印度一些城市,热浪期间医务人员暂停休假。与此同时,西班牙城市正尝试在海滩上布设救护车,以快速救治中暑病例。热浪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酷热难耐无法入睡的情况下尤为如此,并可能导致工伤事故和家庭暴力增加。高温应对专家建议,必须确保工作人员到位,以处理每个求救电话,从而降低风险。

清凉对策⑦ 提供警告

那些向来凉爽的地方,根本不习惯应对致命热浪,许多人在炎热的日子里甚至欢欣鼓舞,以为可以好好享受日光浴。即便高温风险非常严重,他们却难以意识到风险,所以有必要对人们提供有力警告。例如,英国新引入的热浪警报系统,在7月的热浪之前,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红色警报”。这可帮助人们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有充分时间进行准备,比如购置电风扇,准备冰块、饮料,甚至改变旅行计划。也有专家还建议为热浪命名——就像为飓风命名那样——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意识,把热浪当做灾难严阵以待。

城市为适应极端热浪而规划

适应气候变化——包括对极端高温的适应——是城市规划师面对的重大挑战。就美国而言,有色人种和收入较低人群不成比例地暴露在高温下,老年人、幼儿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承担着最大的健康风险。美国在2021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季,前所未有的热浪导致数百人死亡和数千人就医治疗。

近63%的美国人居住在城市,在美国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6%。应对高温,城市可谓首当其冲。那么,哪些因素会促成城市政府以规划手段积极应对极端高温?不同城市又采取了哪些与高温应对相关的规划和政策创新?

大多数加州城市自陈,并未就城市高温加以规划,只有37%的加州城市报告针对城市热岛效应采取了对策。原因可能在于,许多城市规划师尚未注意到城市高温问题。随着高温热浪愈发频繁在包括美国规划协会和城市土地研究学会等专业组织的议程上出现,并成为重要规划期刊的主题,当前情况可能发生转变。

环境和政治因素影响着加州城市是否就城市热岛问题采取措施。预测未来极端高温天数越多的城市,越有可能采用高温适应措施;如果此类规划取得成效,就会促进后续相关规划进一步深入,那么该城市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领导力也会自我强化。

洛杉矶市鼓励市民多种树以缓解城市高温。与洛杉矶绿色新政的其他方面一样,种植优先考虑诸如南洛杉矶这样的低收入社区,因为这些社区树木和绿地缺乏,污染相对严重。借此消除城市中原有的环境不公正。 来自洛杉矶市2019年发布的《绿色新政》

加州最大的六座城市,都以直接和间接的多种方式,实施高温适应规划。六大城市的规划中,都把极端高温作为棘手问题应对。城市采用的最常见对策,无外乎扩大城市树冠遮阴,以及更广泛的城市绿化。许多规划中把“凉爽”屋顶和铺路材料的建议纳入考虑。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说法,“凉爽”屋顶反射而非吸收热量,有助于建筑内部降温。而洛杉矶市还实施了“凉爽人行道”行动——把街道颜色涂白,以降低城市温度。此外,洛杉矶市鼓励市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更多的树来遮荫,每年举办100多场树木领养活动,向市民赠送树木。行道树可为城市降温,洛杉矶低密度住区的前后院落更有种树的空间和潜力。2019年洛杉矶出台的《绿色新政》列明,2021年之前,全城增种(并保证成活)9万棵树木。无论改变街道、屋顶的颜色,还是扩大城市绿化,都是“可持续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其目标之一是把夏季城市与乡村温差缩小3℃。此外,加州六大城市都在规划中布设纳凉中心,并依托于此部署了教育和外展计划。

洛杉矶在试点沥青路面涂覆反射性环氧树脂涂层。 2020年的研究发现,在两个试点街区使用此类涂料可将路面温度降低10℃。

高温适应规划应当以社会公平为核心。虑及环境正义的城市,在其总体规划中增加了气候适应和应对高温热浪的规划。但如何应对环境不公?这与高温热浪适应规划之间有何关联?尚无定论。有待更深入理解在城市及城市片区尺度上包容不同群体的高温适应规划机制。目前所知,西班牙裔居民较多的城市,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不太可能制定城市热岛应对政策。城市的高温热浪适应规划,应旨在消除与极端高温暴露增加以及公共投资和资源差异相关的高温环境的不公平现象。以不同的种群、族裔和经济地位来看,上述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政策制定者有机会推进高温适应规划和相关投资。市政当局可以做更多工作,将气候适应(包括对极端高温的适应)明确纳入其城市总体规划,并列入核心城市功能。应当与在高温适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能源公司协调。市政当局可以把与高温适应相关的战略纳入城市规划之列,重点关注土地使用、住房、流通、开敞空间、安全、环境正义等。

热浪之下,保护脆弱人群,亟需“社会韧性”

如前文所述,随着把高温适应纳入城市规划之后的进一步扩展,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当把城市高温适应作为与当地社区互动的机会,并在最需要地点提供直接投资,以消除高温城市环境下的不平等。

如我们所知,除了城市物理性基础设施之外,社会基础设施同样有待提升。住房和医疗领域长期以来的不平等,导致最贫困社区和居民面临因高温带来的最严重风险。如果预警信息和政府服务没有惠及那些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人,热浪之下他们会遭受极大伤害。预防高温死亡的最有效策略是直接外展服务。1993年费城一场持续9天的热浪造成118人死亡后,该市实施了全美最有力的高温应对计划。后来一项研究发现,费城所开展的高温应对计划,平均每年可避免45人因高温致死。

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021年,超过40%的美国人生活在受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的地区,超过80%的美国人至少经历了一天的极端高温。灾害影响了全美各地,西部野火肆虐,热浪导致太平洋西北部数百人死亡,飓风则为东海岸带来巨大破坏。防止气候灾害期间的死亡,不仅需要依靠应急响应,还需建立“社会韧性”,以应对孤立和不公平现象。正是孤立和不公正,让某些群体愈发脆弱。对于边缘社区而言,需要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对居民的影响、扩大医疗保健的可及性以及提供更好的外展,从而在高温热浪之下为弱势社区和居民提供更多保护。

在一个持续变暖的世界中,灾难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发生在任何地点,摧毁毫无准备的基础设施,并让城乡社区居民措手不及。虽然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付出共同努力,但如前所述,危机已然来临,不能听之任之,束手就擒。地方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应即刻采取行动实施前瞻性政策,帮助居民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危机期间互相帮助,从而在地方尺度上做出有影响力的改变。

面对极端高温热浪在内的一系列气候变化事件,国家、城市、社区和民众层面应如何响应?需要立足于地方的经验和智慧,也需要典范和案例的援引和借鉴。市政厅栏目上周推介了新西兰刚出台的首部国家气候适应规划,这是新西兰为期30年的气候适应战略中的一部分,堪称国家层面上“现在就开始管理风险,为未来而着手去管理风险”的典范。人类与气候异常事件的对抗,刚刚拉开帷幕。市政厅会持续推介不同层面的气候适应行动范例,以供参考。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92823c55.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异常高温热浪滚滚 全球何以应对?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80) 热点(2685) 新闻(13483) 国际(5467) 娱乐(4951)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6) 音乐(2082) 民生(3973) 行业(415) 财经(1779) 股票(376)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4) 养生(105) 医学(371)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6)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105) 观点(1047) 房产(1158) 汽车(314)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5) 展会(4) 数码(222) 足球(222) 体育(1103) 教育(1423) 高校(1723) 法制(2314)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55) 美女(20902) 欧美(38)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1)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